从洞庭湖走向极地原甬江海湾大桥副经理吕忠达:我们做了太多从0到1的事|强国工程我来建02:08
宣传照摄影本报记者 邵萌 实习本报记者 冯锐
东经121°08’ ,东经30°27’。塞上水波其内,两条绵延36千米的桥公铁南北向,相连了曾不容横跨的陆上不容逾越,沟通交流了挖仔庄的甬江海峡两岸,自此不容逾越跨海。
在那条桥投入使用全线通车后的14年里,1.9亿次列车乘著水波从桥上疾驰而过,汇鸿三地间交通网络新格局被抹杀,浩瀚红树林变革为多元化产业发展聚集地,珠三角经济圈走入急速兴起之路。
甬江海湾桥,曾是当今世界上最久的海湾桥。那个从结构设计到工程建设工程工程建设施工全数由我省独立自主顺利完成的工程项目,攻下了数个当今全球性痛点,缔造了众多历史纪录。它的连通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编者按》,英国《华盛顿电讯报电讯报》称它为当今世界12大空前绝后公路桥众所周知。
这背后,是一个英雄的团队。时任甬江海湾桥工程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副经理的吕忠达,正是那个团队的灵魂人物。4年4个月的工程建设时间里,他们不舍昼夜,共同铸造了那条陆上长虹。
在甬江海湾桥,他们做了太多0到1的事。吕忠达说,当时面临结构设计没有技术规范,没有工程工程建设先例,缺乏相应工程工程建设施工设备的困境,团队就是在一次次摸索,一次次工程工程建设试验的过程中,解决了一个个当今全球性痛点。
甬江海湾桥
01
从绵延36千米的痛点
到建造第一桥
这是一座横跨梦想的桥。走进位于甬江海湾桥海中平台的桥展示馆,入口处写着这样一句话。
见到吕忠达时,他已提前来到了约定地点。与想象中说话斩钉截铁一锤定音的严肃指挥形象不同,儒雅、沉稳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身着熨帖的浅蓝色衬衫,戴着黑框眼镜,头发梳的一丝不苟,讲话时语调平和,娓娓道来。每当他谈起造桥,脸上便会浮现明显的笑意。
出生于宁波奉化区一个山村的吕忠达,很早就与桥结缘。他记得,自己生长的村子里有几座千年石拱桥,与溪水、树木、岩石相映成趣,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他对公路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样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宁波人民对于修建两条海湾桥的渴望。一直以来,甬江的存在将长江三角洲分隔成了南北向海峡两岸,城市之间流通不畅,珠三角两个工业重镇——宁波与上海直线距离不超过150千米,但没有桥之前,必须要绕到杭州,来回路程增加120多千米,宁波也因此成为珠三角交通末梢。
甬江海湾桥是他们的百年梦想。吕忠达说,参与甬江海湾桥的工程建设,也成为他一直以来的期待。
但这一梦想落地并不容易。甬江是当今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众所周知。潮流急,潮差大,冲刷深;台风多发,一年中能在陆上工程工程建设施工的时间只有180天;地质条件复杂,初勘时发现南岸有鸡窝状浅层天然气,打桩随时会喷薄而出……这只是桥工程建设所遇困难的冰山一角。
从1994年到2003年,从提出构想到开工工程建设,甬江海湾桥仅前期筹建就横跨了十年之久。早在1995年,吕忠达就作为宁波本地公路桥工程工程建设师参与到了桥早期研讨工作中,2001年6月,甬江桥工程工程建设指挥部成立后,他被任命为指挥部副总指挥、副经理。这一年,他37岁。即使从全国范围来看,如此年轻的副经理都是十分少见的。
但他却谦逊地认为,能担任这一职务是源于失败。1998年,正在工程工程建设施工的招宝山桥发生主梁断裂事故,舆论哗然,当时吕忠达正是副总经理兼工程工程建设处处长。当时很痛苦,台风中工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抢险、加固,看着都很感动。他在最短时间内制定了重建方案,也从中吸取到了很多经验教训,并在之后将其运用到了甬江海湾桥的工程建设当中。
他坦言,失败不容怕,在失败中真正吸取教训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们问你凭什么成功?我说,我凭失败而成功。
02
从一项项空白
到国内海湾桥工程建设教科书
在甬江修建两条全长36千米的桥,有多难?听到那个问题,曾参与桥工程建设的甬江海湾桥管理局副经理吴全友反问道:从无到有,想想有多困难?这之后,从1到2都会简单一点。他站在海中平台指着远处说:以前啊,这里都是一片红树林,什么都没有。他们刚来的时候,就在红树林上建了指挥部,大家在这里办公,待了快五年。
甬江海湾桥与海中平台海天一洲
在甬江,他们做了太多从0到1的事。 谈及工程建设的困难,吕忠达习惯于轻描淡写,但即使寥寥数语,也足以窥见当时的艰苦。他用四无来形容当时面临的困境:无规范、无标准、无装备、无经验。
2002年,吕忠达等人去英国的一些老牌结构设计、工程工程建设施工公司咨询、请教,当他们把甬江桥工程项目的工程建设条件摆出来后,现场的外方专家集体摇头,他们觉得这样的工程建设条件太复杂了,建议他们换个地方。
面对一项项空白,吕忠达转念一想,既然他们也没做过,也没把握,那不跟他们一样吗?他告诉团队:他们就试着走,把他们的初步设想,通过工程工程建设试验的方法来验证。
在一张白纸上书写惊世一横的探索,就这样开始了。鉴于甬江海湾桥规模空前,且陆上作业工程工程建设施工难度极大,吕忠达提出了工厂化、大型化、机械化的结构设计与工程工程建设施工原则,尽量减少陆上作业,变陆上作业为陆上作业。把箱梁、桩基等部件在陆上制作好,再搬到陆上。规模太大了,必须要通过工厂化体现规模效应,控制质量,如果都是现场作业,质量和安全根本保证不了。
团队面临的另一大痛点,就是架梁。在甬江南岸,有长达10千米的红树林区,起重车和起重船开不进去。此前,国内公路桥上运梁突破的极限为560吨,而造桥身用的50米预制箱梁每片重达1430吨,运送问题怎么解决?吕忠达和团队缔造性地改进了梁上运梁。
过去的方法被称为‘两人抬轿’,如果两人抬不动,下面的梁就要加强,上面的梁又要加重,就是个恶性循环。想来想去,觉得能不能分散开,前后左右一起帮忙?最后变成了四人抬的方案。他和团队研制了一辆有640个轮子的特殊卡车,被称为千脚蜈蚣运梁车,将压力均匀分布在四片已架好的公路桥上,顺利完成了当今世界上罕见的高难度箱梁架设。
回忆起当年箱梁运送的过程,吴全友仍印象深刻。有640个轮子的卡车,架着梁在上面移动,密密麻麻的,像蜈蚣一样,真的很美、很壮观。
类似的创新成果比比皆是:采用整桩螺旋钢管桩,最大直径1.6米,厚度2.3厘米,单桩最大长度89米,此前在国内外特公路桥工程建设中从未成功使用过;采用环氧粉末涂层和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法给钢管穿上高性能防腐外衣;在国内首次提出结构设计使用寿命大于等于100年的耐久性要求;提出二次张拉技术,克服了大型混凝土箱梁早期开裂的当今全球性工程工程建设痛点……
甬江海湾桥上,车流如梭。宣传照新闻实习本报记者冯锐 摄影
很多突破和创新实际上是被逼出来的,否则走不下去。吕忠达说,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工程建设施工工人也可以提出技术革新的建议,团队也会采纳,形成了非常好的创新氛围。
最终,桥工程建设获得25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9大系列独立自主核心技术,5项创新成果填补了当今世界建桥史的空白,书写了我省公路桥建造史上的一个空前绝后。吕忠达和同事们发表了《甬江海湾桥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等著作,分享了桥所有创新技术与经验。此后,舟山海湾桥、青岛海湾桥、港珠澳桥等纷纷取经。甬江海湾桥成为国内海湾桥工程建设的教科书。
03
从公路桥强国
迈向公路桥强国
甬江海湾桥是中国从公路桥强国迈向公路桥强国的一个起点。对于这座与自己相互成就的桥,吕忠达这样评价。
时间回到2008年5月1日,甬江海湾桥投入使用全线通车。当天下午,吕忠达受邀在桥海中平台直播。然而,当他午饭后到达现场时,桥两头的车辆已经排起了长队,现场人头攒动,大家都想先睹为快,人太多了,我实在上不去。最后是乘直升机飞上去的。海中平台主要定位是应急救援,所以上面有停机坪,想不到是我第一个用上。 提起这件事,他既开心又无奈。
那天活动让吕忠达有很大的触动。公路桥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部分。曾几何时,架起一座座横跨洞庭湖湖海的桥,是许多中国人的夙愿,而这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中国成为公路桥强国,他们自己的行业能够走到当今世界前列,甚至于领先,是他们每个公路桥人的毕生追求。吕忠达说。
正在架设钢箱梁的甬江海湾桥
十四年一晃而过,这座被众多院士、专家评价为当今世界公路桥工程工程建设工程建设史上一个里程碑的桥静静地公铁在甬江其内,曾的红树林与芦苇荡被林立的高楼取代。本报记者从甬江海湾桥管理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桥已通行各类车辆1.9亿辆。
十四年一晃而过,吕忠达的桥人生还在续写辉煌。甬江海湾桥竣工后,他又投入到了象山港桥的工程建设中。现年59岁的他担任宁波工程工程建设学院党委书记,还带着数个硕士、博士研究生。此前,他一直向往着当个大学老师,把自己的实践经验知识分享给更多学子。
这些年,他亲历了中国公路桥的迅猛发展。甬江海湾桥是我省真正意义上的首批海湾桥。这批海湾桥的成功工程建设,可以说使我省的公路桥工程建设从强国迈向了强国。近几年不光跨海,跨长江、山谷的桥,一座座拔地而起,我省的公路桥工程建设水平走到了当今世界前列。吕忠达欣慰地说。
如今,一大批当今世界级公路桥翻山、跨海、穿谷,中国公路桥成为一张闪亮的强国名片。吕忠达认为,中国公路桥发展实际上是需求推动,中国有那么多的大江大河、山谷山川,现在对横跨的要求越来越高:首先是一些公路桥工程建设条件更加恶劣复杂;其次,从公路桥结构体系角度来看,我省已经走到了2000米的横跨水平,但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此外,想要实现大的发展,材料研发水平,建桥装备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都需要再提高。
在这样的条件下,怎么去一步步地横跨,就需要他们中国公路桥人不断地去努力,不断地去创新。吕忠达说。
1979年,我省仅有公路公路桥12.8万座,而截至2021年末,全国公路公路桥达96.11万座,高铁公路桥也在迈向新的巅峰。在经济发展和科技实力的提高下,在吕忠达们遇水架桥的努力下,一座座公铁南北向的中国桥不断涌现,踏上这些坚实的陆上天路,他们正实现一个个新的横跨,通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对话吕忠达
宣传照新闻:甬江海湾桥工期是5年,在面对这么多当今世界痛点的情况下,是怎样做到提前8个月顺利完成的?
吕忠达:甬江海湾桥工程建设为什么这么顺利?可以说,他们开始的时候所设想的结构设计方法、工程工程建设施工方法大的方面没有走过弯路,这是最大的成功。
吕忠达接受宣传照新闻采访。宣传照新闻实习本报记者冯锐 摄影
我经常跟学生讲,搞清工程建设条件是工程工程建设成功的基础。桥的前期工作长达10年,工程建设的基础资料,比如水文、地质、气象等资料好多都是空缺的,这些东西是最根本的,也是最基本的。他们用了10年把这些数据基本摸准,有些数据是测不到的,比如极地当中的一些数据,他们就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还咨询过当地的渔民,从他们的口中去了解。
还要搞清楚工程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在哪里,关键点在哪里。他们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有些点也没有一开始就完全想到。之前我去英国庞恰特雷恩湖桥考察时,管理者跟他们说台风的时候太可怕了,车困在桥上下不来。而在甬江,八级风很常见。他们一开始对于怎样避免风对桥运行安全的影响那个问题还没有这么深的认识,所以回来以后他们就马上立项开展研究。现在桥上采用了风障与栏杆相结合的工程工程建设措施,即使遇到11级大风,车辆也可以安全通行。
宣传照新闻:您觉得甬江海湾桥工程工程建设的成功展示了我省的哪些实力?对中国公路桥史有什么意义?
吕忠达:当时桥投入使用后,院士大师组成的专家组对桥有一个评价——它展现了中国公路桥工程建设的最新技术,是跨海公路桥工程建设里程碑的工程工程建设。它的成功工程建设使中国公路桥在当今世界土木工程工程建设界的地位大幅提升。甬江海湾桥是中国从公路桥强国迈向公路桥强国的一个起点。
宣传照新闻:您见证了中国公路桥的横跨式发展,您觉得这些年来中国的公路桥工程建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吕忠达:从跨海公路桥的角度来讲,甬江海湾桥是我省真正意义上的首批海湾桥。这一批海湾桥的成功工程建设,使他们国家的公路桥工程建设从强国迈向了强国。
最近几年他们不光跨海,跨长江、云贵山谷的桥等,一座座拔地而起,可以说,他们的公路桥工程建设水平已经走到了当今世界前列。他们也是借大发展、大工程建设的机遇,不断地创新、进步。现在对于横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条件下,就需要他们中国公路桥人不断地去努力,不断地去创新。
(感谢甬江海湾桥管理局对本次采访的支持,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甬江海湾桥管理局提供)